国际大蒜贸易网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楼主: 小说白老虎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白老虎---赵德发(小说连载)更新

[复制链接] 编辑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21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17 09:35:16 | 只看该作者
“大衣哥”和“头巾女”
当然,也有一些人在金乡栽了跟头。有一个来自黑龙江的哥们,前些年带了上百万的资金,来金乡要发大蒜财,结果赔得一干二净,只好在这里当起了装卸工,给人扛蒜袋子,至今没能翻身。 金乡作为一个农业县,外来打工者数量之多,在中国的北方十分罕见。这些打工者,是“大衣哥”和“头巾女”。 这两个群体,是来挣散碎银子的。 我在金乡时,不止一个人向我讲过:“大衣哥”朱之文以前在金乡打工。 2012年6月2日上午,第七届金乡大蒜节开幕,草根明星刘大成和朱之文登台献艺,二人都在现场道出了自己与蒜乡的渊源。朱之文满怀深情的讲:“俺跟金乡不见外。俺老家是菏泽单县,跟金乡是邻居,前几年经常来金乡打工。”他唱了一曲《滚滚长江东逝水》,又说:“俺在金乡呆过很长时间,说起回家,金乡也算俺的家。”于是,又献上一首曾在央视春晚唱过的歌曲《我要回家》,全场掌声雷动。 朱之文不穿大衣了,但是在金乡还有好多的“大衣哥”,他们多是来自外地。 我第二次去金乡采访,发现有两个地方是“工夫市”,各站着一群“大衣哥”:一是南店子街口,一是城西鱼山镇。那时刚下过一场大雪,寒风凛冽,他们每个人都穿一件黄大衣。我下车后,他们立即围过来问:老板,觅人? 这个“觅”字我懂。在我家乡莒南,过去给财主家干活的人就叫“觅汉”。 得知我不觅人,他们的脸上现出失望神色。我问他们收入怎样,他们说,这个季节活少,工钱也低,一天才挣百十块钱。在新蒜入库的季节,他们一天能挣三四百。我听说,有一位来自黑龙江富余县的“大衣哥”,人称“小波”,硬是靠扛蒜袋子,在县城买了楼,另外还买了一辆20多万的车。 当然,无论是淡季还是旺季,他们都是出大力的。我去看过冷库,存蒜的铁架子有十几层高,一直顶到天花板上。在新蒜入库的时候,“大衣哥”们要肩扛80多斤重的蒜袋,在铁架子上攀上爬下,把每一层都装满。他们的劳动强度,非常人所能承受。 “大衣哥”扛袋子,“头巾女”则有一部分在冷库加工大蒜。蒜商们买进的大蒜,只在地头剪秆、削胡,搞了些粗加工,入库前,要进一步剪掉多余的蒜秆,削去蒜底,去皮,分级。如果是出口的大蒜,还要按照外商要求,装进一个个小网袋,每袋装几头,到了外国直接进入超市。搞这些加工,多是雇用妇女,每人每天付一百元左右的工钱。这些妇女为了遮尘,干活时都围一个头巾。 更多的“头巾女”,出现在金乡农村,在一块块蒜地里。 我第一次见“头巾女”,是第一次去金乡的时候。当时董刚开车带我在金乡城外到处看,我见一块地里有人拾蒜,就下车走了过去。 这块地里有十来个人,其中只有一个中年男人。我很纳闷:这里怎么像集体化的时候那样,成群结伙地干活呢?问过那个男的,他笑了笑告诉我,除了他和他的老婆,另外那些妇女是觅的人。我问那些妇女是从哪里来的,她们笑着问我:你看俺是哪里的?我说,看不出来。雇主的老婆告诉我,她们是从鱼台县来的。那里种稻子多,这个时候正好没有活儿,就到这里打工。因为鱼台女人干活的时候喜欢戴头巾,所以当地人看她们是戴头巾还是戴斗笠,就能看出她们是鱼台的还是其他地方的。 那些鱼台女人,在三十岁到六十岁之间,大多粗皮糙肉,正手脚麻利地捡拾蒜头。捡满塑料盆,就倒进用钢筋架撑起的尼龙网袋里。 我问一个妇女,干这种活,一天能挣多少钱。她用下巴指着旁边一位妇女道:“你问俺老板。”那个胖乎乎的“老板”立即向我一笑:“不告诉你,这是商业机密。”一群女人哈哈大笑。 我猜想,这个老板,其实就是个领头的,由她向雇主领活儿,谈工钱。

1

主题

4

帖子

1

积分

列兵

Rank: 1

积分
1

荣誉勋章:

社区居民

在线时间
0 小时
金钱
8
主题
1
帖子
4
精华
0
积分
1
注册时间
2013-4-8
最后登录
2013-12-17
22#
发表于 2013-12-17 09:38:40 | 只看该作者

0

主题

3

帖子

0

积分

列兵

Rank: 1

积分
0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0 小时
金钱
3
主题
0
帖子
3
精华
0
积分
0
注册时间
2013-12-9
最后登录
2013-12-23
23#
发表于 2013-12-17 15:31:53 | 只看该作者
写的很不错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24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17 15:33:55 | 只看该作者
蒜区的打工者
后来,我在采访中多次听人讲到这个群体。 有人说,十几年前,金乡人种蒜都是自己干。但是种蒜这个活儿是在太麻烦,要把一个一个蒜瓣儿摁到土里埋起来,而且要让牙尖朝上(就因为种蒜牙尖必须朝上,农机部门研究了多年,也没能成功造出大蒜播种机),费时费工。那年马店某村有个人忙不过来,就让外县亲戚过来帮忙。那个亲戚过来发现,这里种蒜太需要人手了,就问别的人家要不要人帮忙,需要的话,他可以从家乡叫人过来。于是,一些人家就让他找人帮忙,种完蒜付了工钱。从此,来金乡打工的一年比一年多。每年到了种蒜的时候,到了提蒜薹的时候,到了挖蒜的时候,周边几县,像鱼台、嘉祥、巨野、成武、单县,甚至河南、安徽,都有农民到金乡打工。还有的人,来自更远的地方。 这些打工者,有男有女,成群结伙,每一伙都有“老板”,负责和雇主讨价还价,结算工钱,协调各方关系。每年到了大忙时节,金乡县城和各个乡镇都有“工夫市”,也就是劳务市场。每天早晨四五点钟的时候,打工者就在“工夫市”站成一大片,等待雇主前去觅人。双方谈妥之后,“老板”就带上一帮打工者坐上雇主的车,去了某村某块蒜地。 我问过多位蒜农,觅人需要花多少钱。他们讲,现在比过去贵多了。按日工算,过去一天几十块钱就够了,现在至少一百,有的甚至在二百元左右。包工呢,过去一亩蒜的收和种只用几百块钱,现在都在一千以上,有时还要花到一千五六。 在蒜区打工是很辛苦的。种蒜、挖蒜,经常要爬着跪着,累得腰酸背痛。蒜区的雇主也很仁义,无论谁家觅人,都是管吃管喝。要炒菜,菜里要有肉。要给他们酒喝,给他们烟抽。当然,这些烟酒都是低档的,一瓶酒或一包烟在五元左右。 打工者,有的住在廉价旅馆,有的住在蒜农家里。曾经有一个例外: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,各村都按照上级要求,不准外来人进村,这些打工者只好住在村外野地里,由雇主送饭给他们吃。 背井离乡,出力流汗,这些“大衣哥”和“头巾女”都不容易。然而,他们为何要到金乡?还是因为到这里可以挣钱。一个忙季下来,十多天的时间,他们可以挣两三千元。 不只是金乡,在各个蒜区,雇人干活都是常见的。我在邳州宿羊山镇采访时了解到,去那里打工的人来自周边睢宁、新沂、东海、沭阳几县以及鲁南、皖北等地,高峰时多达三万人。 在起蒜的那几天,各个村子的超市里馒头销量大增,邳州人爱吃的煎饼反而卖得少了。因为,来自稻区的打工者只吃米饭馒头,雇主也陪他们改换了主食。 这种挖蒜工,出门时可能会冒着生命危险。《齐鲁晚报》2013年5月24日报道:成武、巨野两县挖蒜农民,因为乘坐三轮车去外县外镇,三天之内出现两起翻车事故,死亡9人。 在“蒜你狠”的时候,大蒜产区可能还有另外一个群体出现:盗贼。 大蒜收获之后,有一个晾干待售的阶段,在金乡县,几乎家家都有蒜垛,一般都在院外街边。有的小偷开着三轮车,到蒜垛边停下,趁主人不备,扯过蒜袋就往自己车上装,装上一些逃之夭夭。有的蒜农夜间睡在蒜垛边看护,小偷却做好分工:几个人将醒来的主人摁住,另外几人装车,等到小偷离开,主任望尘莫及,徒呼奈何。 金乡县警方曾展开对他们的严厉打击,将打击成果公开展览,其中有一辆三轮车,上面装满了蒜,那是小偷连车带蒜一起偷走的。 还有的蒜农,种上了蒜却迟迟不见出苗,扒开看看,土里并没有蒜瓣儿。原来,因为蒜种太贵,有人就在夜间悄悄去挖来别人种下的,白天堂而皇之地种到自家地里。当然,这是前几年发生的事情,极其罕见,现在基本绝迹。

10

主题

116

帖子

922

积分

班长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922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1 小时
金钱
1282
主题
10
帖子
116
精华
0
积分
922
注册时间
2008-6-10
最后登录
2014-4-21
25#
发表于 2013-12-18 19:56:42 | 只看该作者
楼主,有单行本发行吗???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26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19 10:25:05 | 只看该作者
“蒜神”和“蒜王”
在蒜界,经常被人提起的是“蒜神”和“四大天王”还有几位“蒜王”。他们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。
在我的村子东南方向有一座小山,山上遍布巨石,长满刺槐与松树,据说从前此地有很多蝎子,因而这山叫蝎子山。山前有一条大沟,沟边住着几十户人家,村名叫董家沟。
董刚就出生在这里。
1993年夏天,他刚从乡办中学毕业,就去临沂闯荡。临沂有个西郊市场,他到一个药店给人家卖药。老板见他聪明伶俐,就说:“哎,你给我好好干,以后我给你买房子、买车,还给你娶老婆。”董刚说:“对不起,我只能给你干半年。我来不是给你打工的,是跟你学习的。工资我一分钱也不要,当学徒,学会了我就自己干。”半年以后 ,他果真离开这里,在市场盘下一个门面,一年交八千元租金。
董刚从这个时候起,就显示出他的经商才能。他广泛联系上下家,把生意做的越来越大,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块。在当时这是很客观的收入了。然而董刚并不满足,他看到央视正热播一个用阿凡提形象做的草珊瑚广告,认定做这种药有前途,就和厂方联系,让他成为这个药品的山东总代理,从1994年到1996年,山东人吃的草珊瑚含片都是从董刚手中出去的,他因此赚了几百万。
生意红火起来,他的哥哥、三姐、四姐都到临沂给他帮忙,兄弟姐妹一起发财。然而过了一段时间,董刚觉得他们经常添乱,就分给他们一些钱,自己去了潍坊。此时的几年,他还是做药材生意,或赔或赚。
2003年春天爆发的“非典”,让董刚看到了新的商机:当时人们都喝板蓝根防疫,他就用手中积存的麝香壮骨粉,换了一批板蓝根冲剂,他在市场上转悠,听人说,山东大蒜很便宜,有好多都倒进海里去了。他去大蒜市场打探,发现蒜价果然只有三毛钱左右。听老板讲,在山东装蒜,一斤蒜是五分。董刚听了,立即决定去大蒜产区看看。
那时“非典”风头正猛,他坐着火车往回赶,一路上被查了八次体温。
火车上的董刚体温正常,热血却在沸腾。他想,大蒜这么便宜,我何不买上一些,等到涨价了再在卖?此时,他手中有几十万资金。
到了就金乡,他看了大蒜价格,每斤一两毛钱。正考虑下不下手,恰巧遇到一个做蒜的姓徐商人,二人住在一个宾馆,谈的十分投机。老徐说,新蒜快下来了,你跟我到河南,苏北转一转,再做决定也不迟。二人就去了河南的中牟、杞县,去了江苏的邳州。看过了一圈,大蒜开始涨钱,从两毛多一气涨到了一块一毛五。因为,此时好多人都相信大蒜能防“非典”,市场供应开始紧俏。等到八、九月份,蒜价更高,董刚就放弃了原来的计划,回到了临沂。
这时他又得到,生姜正在价格低迷时期,2002年价格大跌,一斤只卖五分钱;到了2003年秋天,一斤也才卖两毛多。他认定姜价会涨,就把手头上的四十万资金全部投入,买来姜存到沂蒙山区的一个军用山洞里。2004年春节后,姜价猛涨,董刚在2.8元的价位上出手,大赚了一笔。这年5月,他花27.5万元买了一辆新式本田雅阁车,随即开着这车去金乡考察大蒜。
此时,董刚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出现了。
此人叫秦峰,原来在潍坊做药品生意,认识董刚。他见董刚赚了钱,就问今年还做不做姜,董刚说不做了,做蒜。秦峰说,好,咱们合作。
我见他们二人在2004年签订的一份协议,主要内容是:秦峰投资100万元,董刚投资30万元;秦峰对到户资金进行管理,董刚负责经营;合同履行期间,发生亏损及债务或损失均由董刚负责,产出投资金的盈利,秦峰分55%,董刚分45%
也就是说,秦峰只负责出资100万,董刚出30万,在金乡负责做这单生意。5月下旬,董刚找几个金乡人帮忙,在鱼山镇公路边找了一块很大的空地,买了一万多块钱的砖,支起来做晒蒜的台子,从527日开始收购。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27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19 10:26:56 | 只看该作者
大蒜行业好多人知道了董刚
这个时候,董刚他们收的是湿蒜,只有七八成干,由小贩子从田间地头收上来,拉到城里。董刚从小贩子手中大量吃进,一斤三四毛钱。一袋一袋晾在台子上,让雇用的人不停地翻晒。鲁西南方言有个动词:“裂”。这个“裂”,类似“搞”与“弄”,但如果用来表示一股狠劲儿,或者一种得意心情,“搞”与“弄”都比不上“裂”。董刚向我讲他第一次收蒜,是这样说的:“我一气裂了八千吨!”
收获结束,蒜价就涨,从一块涨到一块一毛五。这时的董刚喜气洋洋,每天都计算赚钱的数目。然而没过多久,蒜价出现拐点,急转直下,竟然跌到了六毛五。算一下帐,亏损额达几百万。
给他干活的人都慌了,有人一个劲的嚷嚷,我精神都快崩溃了!大家都催促董刚快卖,说:卖吧,卖吧,别把本钱都赔光了!
这天晚上,董刚召集大家开会,板着脸说道:我郑重地跟你们说,你们只负责货物的质量。至于大蒜卖不卖,是老板说了算,是我跟合伙人决定的事,你们不要瞎议论!我保证给你们发上工资,就是赔光了,也与你们没有关系。
即使董刚开了会打气,大家心里还是惶恐不安,因为蒜价直到过年还是一蹶不振。
说到这一段,我问董刚当时的心理状态,他说他心里有数。他认为,《周易》里讲了,万事万物都有循环往复的过程,就看你有没有耐心,能不能坚持。巴菲特有一句名言:“世界上聪明的人比比皆是,但是,有耐心的人少之又少。”
然而,让董刚耐心等待的过程是那样的漫长:2005年春天,黄淮平原上的大蒜返青了,长秸了,大蒜行情依旧低迷。知道蒜薹都长出来了,新蒜快下来了,董刚的8000吨陈蒜却还睡在一个“洞”里,连一颗蒜头也没到光天化日之下!
董刚后来告诉我,到了这个时候,他心里也在打鼓,因为他的蒜在库里差不多一整年了,而他连一个客户都没有。但他还是咬牙坚持,对别人说:不要愁,还是时机不到,时机到了,如果不排队还买不着我的蒜呢!
想不到,这话缺失一言成谶。虽然新蒜快要下来,但是国内外市场上的陈蒜却已消失殆尽,许多客商都到金乡进货,蒜价在一夜间抬头。5月10日,董刚以一块七的的价格开库卖货,冷库前果然排了长长的车队。
董刚说,那些客户,有的想排第一车,有的想在价格上稍稍便宜几分钱,都去求他,给他送中华烟。
就这样,董刚嘴上叼着中华烟,得意洋洋地卖蒜。他这边卖,那边市场还在涨价,最后的一批,他卖到了两块二!
董刚说,那年春天,手中有蒜的大户不止他一个,还有一个李广来,河北唐山人,存了六七千吨;一个朱熹刚,辽宁人,存了四五千吨。李广来提议,三家联手,合起伙卖,一起卖出个好价钱。董刚同意,然而朱熹刚先跑了,就剩他和李广来。董刚说,那时候李广来比较仗义,他宁可把他的大蒜拉到广州去卖,也不在本地市场造成积压,冲击蒜价。最后,李广来的货卖完了,董刚的货才开始卖。
从那个春天开始,大蒜行业好多人都知道了董刚。
8月的一天,董刚出现在北京平安府宾馆。这家外貌为明清建筑、古色古香的宾馆,见证了董刚人生中的巅峰时刻:他在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商会大蒜分会理事会扩大会议上,被增补为理事。这个大蒜分会,当时有19个理事、18个监事,都是在大蒜出口方面赫赫有名的企业老板。而新任理事董刚,却连一个蒜头也没有向国外发过!
更让与会者惊讶的,是他在会上的发言。他发言的题目为:顾客不是上帝。
董刚面对那些大蒜界资深人士,毫不怯场,侃侃而谈。他说,顾客不是上帝,大蒜经营者才是上帝。只有自己做上帝,才能真正做好企业。不然,你光给客户服务去了,不去看市场了,那么你必败无疑。怎样做上帝?就是要把握住市场规律。如果你把市场规律把握住了,全世界都是你的客户。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28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19 10:27:49 | 只看该作者
“蒜神”董刚
董刚说,为什么那么多人到我这里排着队买蒜?就因为我有货源,我控制了货源,对不对?如果你掌握了市场规律,控制了货源,别管巴西、美国,还是东南亚的客户,他们都得来乖乖地求我... ...
听着他的演讲,有些不认识董刚的蒜商窃窃私语:会长从哪里请来这么一个狂人?
不管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,董刚在演讲的时候,已经将自己当做上帝了。因为他已经像上帝一样,在大蒜界创造了奇迹。
2005年的新蒜下来,董刚看准了行情,大量收购。他以1.2元的均价,一气收了4000吨。他到处向人讲,过了年蒜价会大涨,许多人不相信。结果,春节后果然涨到了2.8元。
本来,有一些大蒜出口企业为了争夺客源,在两元以下的价位与外商签订了供货合同,这时普遍出现了亏损。有一家企业,赔了将近3000万。据董刚说,这些企业此时联名签字,说董刚等外地蒜商哄抬物价、扰乱大蒜市场秩序。金乡县领导发表电视讲话,对某些蒜商发出警告,要提高税收,抓几个典型。董刚便组织了几百个外地蒜商,堵住了金乡县政 府大门,要求与县长见面对话。
关于这次上 访,董刚是这样讲的:
中午就传出来了,县长要跟我们谈话。我们这边选了五个代表。五个代表是谁呢?有哈尔滨的老崔、江苏的马哲,还有两个,我记不大清了。我坐在中间,他们在两边。县里那边是公安局局长、县长,还有地税局局长、国税局局长,还有一个副书记,阵容比较庞大。我们抓住他几点:第一,投机倒把已经取消了几十年,我们投机了什么地方?这个罪名你县里叫着合适?第二,你收我们税的目的何在?人说世界大蒜看中国,中国大蒜看金乡,不是靠你税收收起来的,是靠你宽松的环境才发展到今天,是吧?如果你们这样发展,大蒜是没有出路的。我董刚没扰乱县政 府,我只是来做点生意,赔的时候有我一份,赚的时候也得有我一份啊,你不能说赔钱是我的,光给你们做贡献,赚钱就没我的了,这叫买卖吗?做买卖嘛,低买高卖,谁也不想高买低卖,这不很正常的事情吗?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,云集到你金乡,是活跃了你们的经济,发展了金乡的经济,给金乡带来了好处,是吧?没有我们这些人,你们金乡吃啥?靠你们种地能弄些啥,是吧?
我讲到他出汗,去开空调。他说,不再难为我们了... ...
对上 访一事的来龙去脉,我曾向金乡有关部门求证,但采访对象说,不清楚当时情况。
这次组织蒜商集体上 访,是董刚又一次大出风头。
从这个时候起,董刚与来自辽宁的王大力、朱熹刚,来自河北唐山的李广来,被大蒜界一些人成为“四大天王”。他们在大蒜界炙手可热,呼风唤雨。
2008年7月,有人在网上发帖,将董刚封为“蒜神”。
此时的董刚,名利双收,如日中天。
2013年6月底我去邳州,要采访的重点人物就是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大蒜分会理事长张 黎明。我事先给他打电话约好,28日这天下午,他从设在徐州的总部专程赶回邳州,与我相见。我说我们曾经见过一面。接着说了两年前与董刚经过邳州,他请我们吃饭的事情。他想了起来,一笑之后,开始与我交谈。
张 黎明比两年前瘦了一些,显得更加年轻精干。他说:“我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。”见他如此谦逊,我与他的心理距离立刻拉近了许多。
张 黎明的学历确实不高。他1977年生于邳州宿羊山镇,家门口就是中学,而他小时候却视读书为畏途,经常逃课玩耍,招致父亲一次次痛打。好不容易混到高中毕业,他到父亲开的照相馆帮工,负责冲洗照片,在暗房里一呆就是半天。
他家有十来亩地,每年种一季大蒜。1994年收蒜时节,17岁的张 黎明从照相馆的暗房里走出来,到地里起蒜。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29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20 09:17:09 | 只看该作者
张 黎明南行的收获
张 黎明看到,宿羊山蒜农的大蒜,都是卖给镇上的小商贩,小商贩再卖给大商贩,由大商贩拉到外地销售,便萌生了一个想法:我也拉蒜到外地卖,也赚大钱去。
他的表叔曾经几次外出卖蒜,张 黎明就找他打听、探讨。随后,他说服父亲与表叔,让他们共同出资收购了60吨大蒜,他与表叔通过铁路运往广西南宁。
那次押运,让张 黎明终生难忘。60吨大蒜,将一节“闷罐子”车厢装得满满当当,仅余4立方米左右的空间供叔侄二人坐卧,想站立起来都很困难。两人带着4个装满了饮用水的大号塑料桶、一大包干煎饼和干盐豆,老老实实呆在那个狭小的角落里。正值夏季,“闷罐子”热得像烧饼炉,且昏天黑地,张 黎明除了与表叔闲聊,就只能听着火车开动的单调声音,盼望着到了车站可以出来放风。到站时,他们除了赶紧下车方便一下,并不敢走远,因为货车的开与停没个准点。他还记得,在湖南衡阳站下来,夜静更深,他听到远处传来一声声狼叫,让他心里一阵阵发毛。
在火车上闷了整整14天,张 黎明和表叔浑身奇脏,臭不可闻。然而到了南宁,将大蒜交给客户,他们赚到了14000元。二人对半分开,分别缝进布袋,缠在腰上,愉快地坐上了返程火车。
张 黎明这次南行的收获,不只是赚了7000元,还见识了商业天地。他处处留心,了解信息,还主动结交了一些客户。有一个人在中越边境的友谊关做生意,每年都把中国大蒜大批量贩卖到越南,张 黎明回家后就给他打电话,邀请他到邳州考察。那个商人过来看了看,发现从产地直接购蒜,比从中间商那里贩卖更为划算也更有保障,第二年便向张 黎明订了5个车皮的大蒜。此后,二人成了朋友,长期合作。
1996年,张 黎明在镇上建了门市,正式做起了大蒜生意。几年下去,雇员多达二三十个,成为镇上数一数二的经销商。
2000年,张 黎明把生意扩展到了东南亚。他在国内结识了一位东南亚的华侨,此人的外甥在泰国做大蒜贸易。在电话中了解到,对方的需求量较大,张 黎明就去泰国与其面谈,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,双方的合作从此拉开帷幕。此后,张 黎明有好几年住在深圳,与马来西亚、菲律宾等东南亚的华侨客户往来密切。他们不仅建立了生意上的合作关系,私下里也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。客商们都爱带着这个小弟弟一起活动,张 黎明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知识,大开眼界。
大蒜价格起伏不定,但是张 黎明一直重合同、守信用。如果合同已经签订,蒜价上涨,哪怕赔本,他也要保证供货;当蒜价下跌,他却会主动联系对方,叫对方少付货款,让利与人。别人说他这样做太傻,他只是憨憨的一笑。久而久之,张 黎明和客户之间有了充分的默契和信任。一次,张 黎明急需100万资金周转,向一个菲律宾华侨好友求助。此人二话不说,立刻把钱打到他的账上,还执意不肯收下他的欠条。这件事让张 黎明深有感触,他说:做事先做人。走遍天下有朋友,这是我最大的资本。
2002年,我国取消了大蒜出口配额制,私营企业可以自营出口。得知有这个政策,张 黎明立即成立了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,并建了4座冷库。黎明公司成立的第一年,出口额就达到了176万美元。
2003年春,蒜价大跌,“非典”来袭。那时,镇上的大蒜营销户均关门歇业,张 黎明却大敞其门,有多少收购多少。有位大蒜户十分不解,宁愿把自己的十万元借给张 黎明,也不愿冒这个风险。谁知“非典”后期,大蒜行情突然变好,张 黎明赚了一千多万元,成为当地的一条爆炸性新闻。
随着企业的一步步壮大,张 黎明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素养不够,非常后悔少年时的厌学态度,如饥似渴地开始学习。他去清华大学充电两年,四处听取专家们的企业管理课程,到海尔等名企考察学习,还在公司建立了图书馆,与员工们一起读书阅览。去上海参加食品博览会期间,他一头扎进展览厅里边看边记。

0

主题

75

帖子

142

积分

列兵

Rank: 1

积分
142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0 小时
金钱
112
主题
0
帖子
75
精华
0
积分
142
注册时间
2013-12-9
最后登录
2013-12-19
30#
发表于 2013-12-20 09:21:28 | 只看该作者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简洁论坛|手机版|小黑屋|国际大蒜贸易网 ( 鲁ICP备11033414号-9 )

GMT+8, 2024-9-22 11:34 , Processed in 0.072655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