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大蒜贸易网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楼主: 小说白老虎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白老虎---赵德发(小说连载)更新

[复制链接] 编辑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41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21 09:02:01 | 只看该作者
“白蒜大王”张 黎明
张 黎明听学术报告时,经常坐在最前排仔细听、认真记,听完报告还跑到专家面前问东问西。由于处处留心,日积月累,张 黎明渐渐完成了由一个蒜贩子向现代企业家蜕变的过程。无论是蒜业还是企业管理,他都能讲得滔滔不绝、头头是道。
2006
年,黎明公司出口创汇
2600
万美元,进入国家农产品出口创汇百强企业前十强。
2010
年,张 黎明又全票当选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大蒜分会新一届理事长。这年,黎明公司出口创汇近
1
亿美元,销往
29
个国家和地区。
目前,黎明公司已建成恒温库
35
个,贮藏量达
3.5
万吨。近几年,张 黎明致力于企业的转型升级,与南 京农业大学、山东农业大学、天津科技大学等合作研发新产品,进行深加工,拉长产业链。他兴建了
5
条深加工生产线,生产的大蒜软胶囊、黑大蒜、蒜粉、蒜片等大蒜深加工系列产品,远销美国、欧盟、东南亚、中东、巴西、南非、日本、韩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公司每年营业额超
10
亿元人民币,年自营出口贸易额超亿美元,连续五年位居江苏省同类产品出口创汇榜首。
除了大蒜,黎明公司还经营辣椒、生姜、洋葱、胡萝卜、花生、苹果等农产品,另外,还涉足房地产、金融、餐饮等行业,做得风生水起。不过,他这样说:“农业永远是主旋律,大蒜是我终生的事业。”
“事业”这个词,在他和我的谈话中重复了好几次。我能清楚地感觉到他的事业心、责任感。他强调,必须把蒜业当事业来办,因为这个行业牵涉千千万万的蒜农和蒜商,关系到三农问题和商业秩序,甚至能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,所以,作为大蒜行业的一位企业家,应该有所担当,必须兢兢业业。
在邳州在线网站上,有一份关于张 黎明的介绍材料,用了“白蒜大王”这个称呼。
但愿这个“白蒜大王”能在大蒜行业保持持久的影响力,散发出更多的正能量,成为大蒜从业人士的楷模与标杆。
大蒜在当今一些人眼中,不只是白花花的银子,也是“伐性之斧”,是白花花的老虎——夺财害命之虎。
多年来,困扰大蒜行业的首要问题是价格的大幅度波动。
让我们回顾一下近三十年来“白老虎”的足迹,倾听一下它的啸声。
1987
:苍山蒜薹事件
那年
5
月,在暖洋洋的初夏南风中,山东苍山县的
8
万亩大蒜悄悄抽薹,迅速生长。蒜农们想起前两年“一根蒜薹顶得上一头大蒜”的价格,看看这一年长势更好的蒜薹,一个个喜上眉梢。
然而进入下旬,他们去地里把那些又粗又长的蒜薹提下来之后,却发现价钱不是前两年的样子了:
23
日,每斤
4
角;
24
日,
3
角;
25
日,
2
角;
26
日,
1
角,有的地方
5
分钱也没有人要。
27
日,县政 府门前和院内聚集了两千多名群众。他们用篮子、小推车、地排车装着卖不了的蒜薹,要找县长讲理。他们想问一问:政 府号召老百姓种蒜,现在老百姓收了蒜薹卖不出去,你说怎么办?
怎么办?县长也不知道怎么办。因为种大蒜收入高,那几年黄淮平原上许多地方都在学习苍山,有的地方还到苍山请人去教。
1987
年,一些外地客商发现,不用去苍山照样能买到蒜薹,而且价格更加便宜。再加上前两年苍山一些部门作风恶劣,对外来客商吃拿卡要,还有人在路上设卡拦车,不让外地的车进苍山收蒜薹,自己想从中大捞一把,外地客商将苍山视为畏途。
5
月中旬,苍山县供销社就频频得知蒜薹收购意向合同被客户单方废弃的消息,总额有
2700
万斤之多。苍山虽然已建起
6
座冷库,但相比全县近亿斤蒜薹而言,等于杯水车薪。
于是,在
5
27
日那个充满辛辣气味的中午,县委办公室秘书打电话向县委书记报告情况,县委书记让他找县长。找到县长,县长却让找县委办公室主任。这些官员都在家里“午休”,都没有出门。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4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23 10:04:37 | 只看该作者
1989:蒜农的失算
  直到下午四点,县政 府大院已经让蒜农砸得一塌糊涂了,县委副书记才带人赶到现场,发表了广播讲话,并由政法部门拘留了17个“打砸抢分子”。
  1987年7月24日《人民日报》在头版发布消息:《山东通报处理苍山“蒜薹事件”责任者:犯有严重官僚主义错误的县长李常存被撤职,县委书记杨国胜停职检查》。该报在二版刊出新华社通稿:《山东省委、省政 府责成苍山县有关业务部门检查蒜薹事件中的严重不正之风》。8月6日,该报又在四版发表了《依法处理苍山蒜薹事件 八名打砸抢罪犯被判刑》的消息。
  五年之后,苍山县建起了一座全国唯一的“大蒜塔”。该塔为11层,层高3米,加之塔下的塔子山海拔高度78米,塔身海拔高度110米,象征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苍山县百万人民率先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,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。此塔最特别之处,是塔顶倒立一个大大的蒜头,恰似警钟,风吹有声,就是为了警示后人:汲取“蒜薹事件”教训,不忘前车之鉴。
  1989:蒜农的失算
  1989年夏天,在已经成为大蒜主产区的金乡,蒜农们度过了一个悲惨的丰收之季。
  那一年,金乡大蒜种得多,收得多,全县产量16.2万吨,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。新蒜下来,价格一直在涨,每斤从一块一涨到一块八。
  不料进入7月下旬,蒜价突然暴跌,一斤跌到三毛甚至几分。入冬之后,大蒜开始生芽,几百斤只卖几块钱,一袋子蒜换不来一个饽饽,许多蒜农只好把蒜倒进了沟里。
  最惨的是,在蒜价上涨时,有人不仅不卖自家产的,还设摊收购,打算囤积居奇,结果吃了大亏。马庙乡的一位蒜农,自种22亩,产4万多斤,不仅一斤没卖,还收购了3万多斤。结果,全部成为散发着浓烈辣臭味的沟渠填充物。
  在邳州宿羊山镇西营子村,一位王姓村民本来是个“逛香油”的,即用芝麻做香油卖。他看到大蒜行情好,拿出多年来赚的5万元去收蒜,打算赚上一笔,不料赔得一干二净。他接受不了这个结果,痛哭一场之后上吊自杀。
  对于这次灾难,各地蒜农普遍相信一个解释:因为那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,外国不进口中国大蒜了,因此卖不出去。
  其实,真正的原因在于:蒜农们看到新蒜涨价,以为还会持续上涨,都在持蒜观望,期待有更多的赢利。于是,多数收购摊子前冷冷清清,最后索性收摊子走人。我国大蒜出口,历来将交货截止期定在7月20日,因为再晚的话,运到目的地就会生芽。而这一年,因为蒜农惜售,出口商眼睁睁地收不来货。1988年,金乡出口大蒜约4000吨,而在1989年,直到截止期到了,也只收上来2100吨。
  因为蒜农失算,在种蒜历史上第一次赔了血本。
  2003—2007:过山车
  媒体报道:2003年5月9日傍晚,在广西东兴市最繁华的北仑大道大转盘,女商人刘时芬骑摩托车行驶在路上,后面有两个男子乘摩托车赶上来,后座的男子掏出一支枪,突然对准刘时芬射击。刘时芬当即车倒人亡,开枪者逃之夭夭。
  6月19日,案子告破。原来这是一起雇凶杀人案件,雇凶者为广东珠海人李海英。此人在东兴市经营大蒜,将山东来的大蒜发往越南,生意亏损近两百万元人民币。他认为亏损是“中间商”垄断市场所致,并认定被害人刘时芬即是“中间商”之一,遂策划了行凶计划。
  在业内人士看来,刘时芬死得太怨。因为那时全国大蒜普遍跌价,在离东兴市不远的北海市,有人将不值钱的大蒜倒进了海里。在黄淮平原,一些地方跌到了五分钱一斤。
  是“非典”这场瘟疫救了蒜市。人们普遍相信吃大蒜可以预防,致使蒜价飞涨。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43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23 11:06:56 | 只看该作者
2007年,与大蒜有关的故事
  在邳州,有一位蒜商收了一批大蒜存入冷库,到了第二年春天,他发现他的蒜买时是每斤五毛多,现在只卖两三毛钱,连付贮存费也不够,索性向冷库老板说,这些蒜他不要了,把冷库老板愁得不轻。没想到,进入5月份,蒜价涨到了一两块钱一斤,冷库老板在1.9元的价位上出手,净赚了几十万元。
  然而,等到“非典”过去,人们对大蒜的亲近感减弱,秋后蒜价开始下跌,一直跌到第二年春天。河南周口地区的陈蒜,只卖两毛七一斤。
 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,大蒜价格按种类、等级的不同而不同。蒜商们向我讲述时为了叙述简便,都是取了平均价。
  2005年,新蒜价格是八毛起涨,涨到两块。春节前小幅回落,到了2006年春天一路上扬,最高时涨到四块五,创历史最新记录。
  这一年,好多人赚得盆满钵满,包括董刚在内的“四大天王”就此成名。
  由于蒜价太高,2006年的新蒜下来时,许多人不敢收购。果然,蒜价从一块八掉下来,一直掉到七毛五。春节前虽然挺了一挺,挺到两块二,但过了春节还是一路下滑。
  2007年的春天,金乡县发生了许多与大蒜有关的故事:
  故事一:半夜街边现“鬼火”
  
  那年春天,有人发现,在金乡县城的一条马路边,夜半更深,经常有一团团的黑影和星星点点的光亮。有胆小的人说,是鬼火。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。后来大家搞明白了,那是有人蹲在路边抽烟。
  
  是谁蹲在那里抽烟?是蒜商。为什么半夜不睡觉跑到街边蹲着?让蒜价愁得。
  
  那年春天,蒜价一个劲地下跌,有多人算算账,已经严重亏本。有一些蒜商“抱团取暖”,一起住进金鑫宾馆,互通信息,互相打气。然而,白天到南店子打听一下,蒜价还是一天天继续下跌,从两块以上,一起跌到五六毛钱。夜间,有的人无法入睡,就走下楼来,三三两两得蹲在马路边默默抽烟,打发漫漫长夜,造成了夜半现“鬼火”的恐怖景象。
  
  故事二:小蒜商挥泪吃“救济”
  当时在金鑫宾馆住着的蒜商群体中,有一个小伙子。他来自乡下,好不容易筹集了几万块钱,想通过做大蒜生意挣点钱娶上媳妇。可是,蒜价大跌,他挣钱无望,天天在宾馆里哭。
  更麻烦的是,借给他钱的亲戚找到他,催着他还钱,更是逼得他寻死觅活。蒜商们看不下去,集体发飙,一起严厉谴责债主,才给小伙子暂时解了围。后来,小伙子连住宿吃饭的钱都没有了,蒜商们就凑钱给他,让他继续住了下去。吃着“救济”,感受到蒜商们给予的温暖,小伙子天天以泪洗面。
  故事三:孙佰战发誓爬大街
  孙佰战是金乡当地蒜商,身材高大,为人正直。金乡县大蒜信息协会会长杨桂华说他:“一年年奔走呼号,就是想把大蒜业做起来。”
  孙佰战当时在金乡汽车站开了一个冷库数据统计中心,还办了一个信息网站,为蒜商提供信息服务。蒜商对他的信息比较信服,纷纷给他的统计中心捐款,在一次蒜商大会上,还给他送了一面锦旗,上面写着:“客商的忠诚卫士”。
  2006
年冬天,他在南店子市场安了桌子,散发传单,公布自己掌握的出口量、销量,以及自己对行情的判断。春节之后,他看见蒜价一个劲地往下走,忧心忡忡,劝大家不要贱卖,把价格托住。有人跟他争论,怕等到新蒜下来,陈蒜压在手里,他说:“大家放心,到五月份一定会卖完,如果新蒜下来还卖不完,我从南店子大街东头爬到西头!”
  孙佰战说,他是受了美国一位小学校长的启发。媒体报道,那位校长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,公开打赌:如果你们在
11
9
日前读书
15
万页,我在
9
日那天爬行上班。全校师生使劲读书,终于在那天读完,他也践行承诺,在雪地里爬行
1.6
公里,历时
3
小时去上班,受到过路人和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。

60

主题

1318

帖子

6325

积分

团长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6325

荣誉勋章:

社区居民

在线时间
520 小时
金钱
6543
主题
60
帖子
1318
精华
0
积分
6325
注册时间
2007-1-11
最后登录
2023-8-19
44#
发表于 2013-12-23 19:12:18 | 只看该作者

132

主题

504

帖子

3004

积分

营长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3004

荣誉勋章:

社区居民终身成就奖

在线时间
43 小时
金钱
2947
主题
132
帖子
504
精华
1
积分
3004
注册时间
2007-4-16
最后登录
2018-9-4
45#
发表于 2013-12-24 00:25:05 | 只看该作者
没有想到金乡县########是一路货色.

132

主题

504

帖子

3004

积分

营长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3004

荣誉勋章:

社区居民终身成就奖

在线时间
43 小时
金钱
2947
主题
132
帖子
504
精华
1
积分
3004
注册时间
2007-4-16
最后登录
2018-9-4
46#
发表于 2013-12-24 00:26:51 | 只看该作者
作者是听片面之词,孙说的是:如果到某某时候......掉到某某价格我我从南店子大街东头爬到西头!

132

主题

504

帖子

3004

积分

营长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3004

荣誉勋章:

社区居民终身成就奖

在线时间
43 小时
金钱
2947
主题
132
帖子
504
精华
1
积分
3004
注册时间
2007-4-16
最后登录
2018-9-4
47#
发表于 2013-12-24 00:28:40 | 只看该作者
现在金乡的大仙是杨某人,小丑孙某某,还有那么大人物李某芳.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48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24 09:45:23 | 只看该作者
“蒜你狠”来了
  事实上,孙佰战的预测对了,新蒜下来之前,金乡的陈蒜卖得一干二净。但是,他的悲壮承诺,并没有阻挡住蒜价的下跌。
  2012年底他告诉我,因为电子盘的出现,现货没法预测了。不然,他的信息服务,名也有了,利也有了。
  2008:大灾之年
  2008年,是中国的大灾之年。灾难不只是中国西部的汶川大地震,在黄淮平原,无数蒜农、蒜商血本无归,哭天喊地。
  那一年春天,蒜价延续2007年的跌势,一直跌到一两毛钱,河南一些地方甚至跌到五分、六分。
  据《大河报》报道,2007年六七月份,邳州一位姓谢的老板以每吨2000多元的价格,在河南中牟县收购了两万多吨蒜存在冷库中。到了2008年三四月份,蒜价落到了二三百元一吨。谢老板这时只好将冷库中的蒜超低价出手,加上冷库费和蒜的包装费,他赔了4000多万。
  《大河报》记者还证实,2008年,杞县有几名蒜商因囤蒜赔本太多而自杀。
  金乡县出租车司机老张向我讲,当时一个东北人来金乡做大蒜生意,把娶儿媳妇的钱都带来了,又贷了一些款,结果赔得精光,他没脸回东北,就上吊自杀了。
  蒜界的这一场地震非常持久。6月份新蒜下来,也只卖三毛来钱。后来虽然涨了一点,但到春节时还是三毛。2009年的开春更惨,每斤只有几分钱。蒜商不仅卖不出成本,还搭上了储存费、运输费等等,赔得一塌糊涂。
  金乡蒜商杨彦祥向我讲,金乡那么多冷库,那一年都是冷冷清清——没有人去提货,连存蒜的商人也不去。因为,存蒜的商人赔得连贮藏费都交不起了。有位广东蒜商开着宝马车去查看他的货,结果车子被冷库老板扣下,只走出了他一个光杆儿。这样一来,存蒜的都不敢去冷库,有人索性把货仍在那里自己“跑路”,一去再不回头,害得冷库一方到了新蒜季,只好花钱雇人把陈蒜搬出去扔掉。
  蒜区冷库的一个个“洞”,原来都是“银子窖”,此时成了“臭屎坑”。
  20092010:“蒜你狠”
  阴极一阳生,阳极一阴生。蒜价的持久低迷,必然迎来令蒜农、蒜商们热血沸腾的迅猛上扬。
  就在这时,“蒜你狠”来了!
  2009年的新蒜一上市,收购价就持续飙升:
  三毛,四毛,五毛,六毛... ...
  三块,四块,五块,六块... ...
  这种疯涨,让所有人都看傻了眼。
  这种疯涨,让好多人一夜暴富。
  2009年11月26日,中央电视台《经济半小时》播出了一期节目,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。
  节目一开始,央视记者以金乡县的一个大蒜销售点为背景,手拿话筒向观众报道:
  “我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大蒜之乡——山东省金乡县,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大蒜有四分之一来自这里,在这个大蒜销售点,我从老板那里了解到,这袋红蒜有40斤,去年价格低迷的时候它的价格是3块5毛钱,而现在,它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20块钱。”
  在这期报道里,有一个突出的事例:一个名叫刘军的,本来负责给大蒜加工厂拉货,2009年年初,他在听说大蒜价格即将上涨的消息后,决定参与一把,就又贷又借,东拼西凑了40万元,以每斤2元左右的价格收购了300吨大蒜,几个月之后,这批大蒜的总价从40万元暴涨到了96万元。刘军转手一卖,在还清所有的欠款之后,还挣了50多万元。
  在央视这次报道之后,中国的时髦用语便有了“蒜你狠”这个新词,风靡全国。
  由于蒜价涨势猛烈,各界普遍怀疑有游资进入金乡囤蒜炒作,大牟其利。央视的这一期节目,直接把题目定为《游资疯炒大蒜》,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,许多人对于大蒜存在“炒作现象”深信不疑。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49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25 10:33:51 | 只看该作者
调查组在金乡
  在金乡,在大蒜行业,许多人并不认同央视的结论。我听蒜农蒜商们讲,央视这期节目,起码有两个地方经不起推敲:   第一,“蒜价疯涨30倍”。他们是从一斤一毛的价格算起的。一斤一毛,这是什么价?是能逼出人命的价格呀,你记者稍有头脑,能这样算账吗?   第二,“游资疯炒大蒜”。节目讲,据说有温州商人拿了拿了5000万来做大蒜。5000万算什么?它在整个大蒜市场上冒不了几个泡泡,根本不可能起到“炒”的作用。   就在各界争议不休的时候,大蒜价格还是牛气冲天,一个劲地往上走,到了2010年春天依然如此。5月中旬,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工商总局派人来金乡搞调研了。   这次行动的背景,是2010年大蒜、绿豆、黑豆、玉米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。   最引人注目的是绿豆。年初,绿豆4块多钱一斤,过了几个月,蹿至10元一斤,其迅猛之势与大蒜有一拼。据说,绿豆涨价是受了张悟本的蛊惑。此人自称养生专家,写了一本名为《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》的书,并在湖南卫视上大谈张氏养生大法,随即,“绿豆汤包治百病”的传言不胫而走,导致很多地方绿豆脱销。   在这个春天,“蒜你狠”、“豆你玩”、“油他去”、“姜你军”、“苹什么”、“鸽你肉”之类的新词儿满天飞,网友们竞相“吐槽”,一时蔚为大观。   针对如此大规模的“吐槽”,高层领导便安排了这次调研。   这次调研,被大蒜行业理解为“查处”。最严重的说法是:中央派工作组下来抓人了。   作为“中华蒜都”的金乡,当然要在查处“蒜你狠”的行动中首当其冲。   调查组来到金乡,住进位于县城中心的金叶大酒店。在那座设施非常普通的二星级酒店里,官员们出出进进,一脸严肃。不时有当地干部或蒜商被叫进酒店,回答调查组的询问。   据说,他们还把金乡大蒜电子盘的上千客户名单列出,给每一个人都打了电话。调查的焦点主要有三条:第一,是否有人恶意炒作;第二,是否有人哄抬物价;第三,是否有人散布虚假信息。   董刚也是调查对象。董刚对我说,他当时真是害怕了,因为他毕竟做过两个电子交易所的总裁。所以,国家某部委的一个价格司司长给他打电话,他吓得没敢接,直接“闪人”,跑到曲阜躲了起来。   董刚认为,这次调查组下来,肯定是雷声大雨点小,因为“蒜你狠”真相摆在那里,一查就明白。但他不想撞到枪口上,决定避其锋芒。   另一位“天王”朱熹刚就没有董刚这样的思路。当时他正在东北老家,一接到电话,就急急忙忙赶回金乡接受调查,结果一回来就让公安局带走了。他被关了半个月,交上10万元罚款才被放出。   当时“被抓”的只有朱熹刚一人。因为调查组通过大量走访、问询,了解到蒜价暴涨的主要原因,并不是有人炒作,而是因为当年大蒜减产,供求失衡。   据说,调查组在金乡时,北京的官员们还听到了许多蒜农的怨言:俺接连赔了两年,赔得连蒜种都买不起了,你们当领导的不管,现在俺刚刚赚了点钱,你们就来管了!   当时分管大蒜生产经营的金乡县副县长刘鹏不得不出来“辟谣”:“国家打击蒜价是误传,有关部门已要求我们采取措施消除误解,维护蒜农利益。”“国家不会打压价格,而是要维护蒜农的利益,维护市场正常的秩序,防止价格大起大落。”   事实上,调查组在金乡尽管工作相当勤奋,但蒜价没有明显回落。在电子盘上,蒜价甚至还在上涨。董刚说,调查组在金乡时,他躲在曲阜一直在电子盘上做,买时每吨5700元,卖到7000多元,赚了一笔。   调查组在金乡住了不到一个月,悄悄撤离。他们走后,蒜价曾经涨到七块,市场零售价甚至达到10元以上。   年前蒜价回落至四块多,2011年开春又涨,每斤六块多钱。   事后,对于这次查处,“蒜你狠”的行动,官方与民间都在反思。有的专家说,政 府不必直接伸手市场,尤其是像大蒜这样“鸡毛蒜皮”的小事。大蒜只是一种调味品,关系不到国计民生,就是涨到每斤十块二十块,至多有人不吃,不会饿死人的。   然而,2011年第1期《经纪人》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,文章中认定农产品涨价背后有“恶劣的价格操纵”。文中说——   所以我呼吁政 府开始逮捕这些农产品炒家,因为他们操纵价格,形成了农产品的垄断。反垄断法必须用在这些人身上。我呼吁政 府立刻派出公安到农产品的集中产地,把那些大规模租用冷冻仓库的人全部抓起来,他们肯定都是炒家,不会错的,用反垄断法起诉他们,这些炒家就是我们农民和消费者的敌人。   此文激起了众怒。我接触的一些蒜商,提起这篇文章,都是骂不绝口。   我也认为,文章的作者不做调查,蹲在书斋里写出这种极具杀伤力的文章,有悖事实真相。你想,蒜乡建起冷库,才让大蒜由一季销售变成了全年销售,才让大蒜、蒜薹这样容易变质的农产品经过贮藏和周转远销国内外市场,这对蒜农、蒜商及消费者都是有利的。再说,商人逐利,是很正常的事情,有的蒜商大规模租用冷库,也不见得就触犯了法律,因为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中早就没有了“投机倒把罪”。你凭什么呼吁政 府去抓这些人呢?   2012年春天,大葱涨价,《光明日报》在4月6日发表了对两位专家的访谈,题为“不能逢涨就干预,葱价:交给市场去办”。 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于冷对记者说:“个别农产品价格上涨很多时候是市场正常现象,通过市场可以自发进行调节。因为农产品一般都是数量巨大,生产经营分散,具有易腐烂的性质,即使是投机,也没有办法长时间大量完好地仓储和保存,减少购买就会导致价格的回归甚至下降。从生产的角度看,价格上涨了农民就会增加供给,而价格下降了就会减少供给,价格会引导农民的生产行为。而如果依靠政 府干预往往会把握不好复杂多变的供需信息,经常会放大信号、干预滞后,会导致市场价格更大的波动,阻碍农产品价格向均衡状态的回归,到头来还是生产者、消费者两头受害。”   于教授这一番话,表达了一种理性的、正确的态度,中肯、可信。

21

主题

57

帖子

309

积分

士官

Rank: 2

积分
309

荣誉勋章:

在线时间
4 小时
金钱
160
主题
21
帖子
57
精华
1
积分
309
注册时间
2013-12-14
最后登录
2013-12-28
50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2-26 10:56:26 | 只看该作者
2011:“蒜你贱”
  
在“蒜你狠”的时髦用语之后,出现了与其相对应的一个词:“蒜你贱”。
  
2011
年的“蒜你贱”,我亲眼目睹。
  
我在采访中,无论是蒜农还是蒜商,都说这一年因为雨水调和,蒜长得特别好:个头大,皮白。但是,“好蒜没有好行市”,当年
6
7
日我随董刚到金乡的时候,每斤现货是一块五,而后一天往下跌一毛钱左右。
  
回家后我继续关注。
7
10
日,蒜价跌到了六毛。网上有人说,有的地方一块钱能买三斤。
2012
年底我在金乡采访时,县商务局的干部告诉我,
2011
年平均价是八毛。
  
这样的价格,让蒜农损失惨重。
  
我在金乡请好几位蒜农算过账,种一亩蒜成本是多少。鸡黍镇西桥村六十多岁的周国相告诉我,他种蒜已经三十年,成本越来越高。现在,一亩地的蒜种要一千元以上,大约每亩在三千元左右。每亩收蒜一般送两千斤左右,大致上,每斤大蒜卖一块五才能保本。
  
当然,也可以自己干。但据我了解,多数蒜农在种蒜、挖蒜时都雇人,这已经成为习惯。因为无论收、种,都要抢时节。尤其是种蒜,要一个蒜瓣一个蒜瓣地往土里摁,自己干往往延误农时。
  
想一想吧,农民种上一亩大蒜,支出了种子钱,支出了买化肥、农药的钱,支出了浇地的水费,支出了收、种人工费,收下的蒜只换一千来块钱,入不敷出,他们该是怎样的心情?
  
于是,
2011
6
月,在网上出现了一个视频《蒜可怜》,用《菊花台》的曲调重新填词,改编作者为“哦
-
非发走丝”。
  
这个视频,自始至终只让观众看一张照片。照片上,是
2003
年“非典”期间,金乡县往北京送运大蒜的车队,头车上的大牌子写着:“山东金乡有机大蒜捐助北京抗击非典”。
  
那个男声音质颇佳,表达出的哀怨与愤懑震撼人心——
  金乡大蒜,今年很惨淡
  价格比去年,不增又减
  大蒜市场,早已变了样
  鱼山南店子市场早已成过往
  蒜到市场,价格将人伤
  不得已存库上,任他存亡
  梦在远方,我们翘首望
  2010就在身旁
  媒体上,网络上
  你的笑容已泛黄
  蒜贱人断肠,你们却在观望
  蒜农们,狠(很)受伤
  希望价格快上涨
  只有我孤单在这里,轻唱
  回首去年,心里似蜜甜
  种上了几亩蒜,能卖好几万
  建了新房,生活也改善
  “砖家”和媒体都看咱不顺眼
  “砖家”批判、媒体跟踪咱
  种蒜的那滋味,谁又看见
  农民的苦,你视而不见
  你只看到,大蒜卖钱
  电台上,报纸上
  你的笑容已泛黄
  蒜农们,狠(很)受伤
  希望你们帮帮俺
  可“砖家”媒体在身边——围观
  
看得出,这首歌的作者对2010年“跟踪”大蒜市场的媒体、网络、“砖家”抱有满腹怨气。
  
这首歌唱着唱着,打出了字幕:“谨以此歌献给金乡所有辛勤劳作的亲人,真心希望‘蒜你狠’早日归来!”
  
这话,头一句让人心酸,后一句令人发笑——“蒜你狠”,岂能年年都有?
  
2012年6月,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大蒜分会会长陈明均先生撰文分析这一次“蒜你贱”出现的原因:2011年,由于受2010年高蒜价的刺激,各大蒜主产区及周边地区扩大了种植面积,达到八百二十万亩左右,而且由于风调雨顺,大蒜单位产量大幅度提高,多数地区增产20%以上,两个因素叠加,使2011年大蒜总产量增加40%以上,达到九百万吨左右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简洁论坛|手机版|小黑屋|国际大蒜贸易网 ( 鲁ICP备11033414号-9 )

GMT+8, 2024-6-1 16:53 , Processed in 0.078346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